第二百四十二章 奔腾的可乐-《心理化学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于凡顺手从桌子上拿了一颗曼妥思糖,然后对大家说:“麻烦大家让一下,往后坐一点。”

    大家不知道于凡想要干什么,但还是按照于凡的要求往后挪了挪。

    于凡在大家注视之下,把这一颗曼妥思薄荷糖扔进了李总的可乐里。还没等大家问话,刹那之间,整杯可乐突然变成了泡沫,喷发出来!可乐泡沫像一只水龙一样从杯中一跃而出,落到了桌面和地面上。

    于凡带着神秘的微笑对李总说:“李总,您看我这个人泡沫和您车间的泡沫哪个厉害?”

    李总惊得拍了拍自己肚子,说:“不是吧?可乐和曼妥思薄荷糖一起吃,竟然有这么剧烈的反应?那我现在肚子里岂不是气浪翻滚?要炸了?这到底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于凡笑了笑,说:“还没那么严重,但是这两个东西最好不要一起吃。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曼妥思薄荷糖促进了可乐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。”

    李总笑着小声对旁边的人说:“看着哈,科普时间到。”

    于凡不慌不忙地说:“曼妥思这种薄荷糖促进二氧化碳释放的原因主要有两种:第一,糖果本身的结构。可乐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,是因为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高压,打开瓶盖后,二氧化碳从可乐中释放,但是这个过程通常是缓慢的,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气泡大多数是从瓶(杯)壁产生,这是因为气体产生通常需要附着在某种表面或是某些颗粒上,这种现象成为成核现象。很多人小时候可能试过把筷子插到碳酸饮料里面,这时候筷子周围也会附着着气泡,这是因为筷子提供了一个新的表面,成为气体产生的'核'。如果你把曼妥思放大百倍,你可以看到这些糖粗糙的表面存在很多的小孔,这些多孔的结构使得曼妥思变成一个很好的产气'核',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附着在糖表面产生。并且曼妥思的密度比水大,加进去立刻沉底,在底部迅速产生气体利于将顶部液体顶出。”

    于凡顿了顿继续说:“第一个原因是糖果中的表面活性剂。同样的多孔结构的盐或者糖晶体,虽然能产生喷发效果,却远远不及曼妥思的能力,这确实与曼妥思糖的成分有关。在曼妥思糖的生产过程中常使用到两种物质,一个是明胶,另一个是阿拉伯胶,均为天然的表面活性剂。水分子间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,产生的气泡必须顶开连结紧密的水分子,突破重围才能得以释放。明胶和阿拉伯胶都含有糖蛋白的成分,其中大量的C=O键,N-H键和O-H键会破坏水分子本身的氢键作用,从而达到降低表面张力的效果,也就是说对新生成气泡的包围网被大幅削弱,从而建立有利于气泡生成的环境。”

    于凡非常详细地把“可乐迸发”的原理讲解了一下。大家都听呆了。李总的朋友们虽然也都是见过世面的人,但是用这种方式讲话的人是第一次看见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