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1回忆录11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娘娘,经过调查,我们发现,江南瘟疫的爆发,确实是人为造成的。”秋枫神色凝重地说道,“是北境的一个游牧部落,叫做柔然部落,他们的首领郁久闾,一直对南夏虎视眈眈,想要入侵南夏的领土。这次,他们派人潜入江南,在苏州城的水井和河流中投放了带有瘟疫病毒的物品,导致了瘟疫的爆发。”

    风染霜心中一震,眼中闪过一丝冷光:“柔然部落?郁久闾?他们竟然如此卑鄙无耻!竟然用这种手段来对付南夏的百姓!”

    “娘娘,柔然部落近年来势力逐渐壮大,他们联合了北境的几个小部落,想要南下入侵南夏。但他们知道,南夏的秦军战斗力强悍,正面进攻很难取胜,所以才想出了这种卑劣的手段,想要通过瘟疫,削弱南夏的国力,然后趁机入侵。”秋枫道。

    风染霜沉默片刻,缓缓开口:“看来,我们不能再对柔然部落姑息迁就了。他们的野心太大了,若是不及时铲除,将来必定会成为南夏的大患。”

    她立刻让人,将这个消息禀报给慕容瑾。

    慕容瑾得知消息后,龙颜大怒:“柔然部落!郁久闾!你们竟然如此大胆!敢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来对付朕的百姓!朕定要率军北上,踏平柔然部落,为江南的百姓报仇!”

    他立刻召集大臣们,在太和殿议事,商议出兵北境,攻打柔然部落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皇上,柔然部落联合了北境的几个小部落,势力不容小觑。”兵部尚书王大人道,“北境的秦军虽然战斗力强悍,但长期驻扎在边境,兵力分散,若是贸然出兵,恐怕会遭遇不测。”

    “王大人说得对。”户部尚书张大人也道,“皇上,江南瘟疫刚刚结束,国家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都需要恢复,若是再次发动战争,恐怕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,引起百姓的不满。”

    几位大臣纷纷附和,反对出兵北境。

    慕容瑾看着他们,心中十分焦急:“难道朕就眼睁睁地看着柔然部落如此嚣张,看着江南的百姓白白死去吗?朕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!朕一定要率军北上,攻打柔然部落,为百姓报仇!”

    风染霜坐在一旁,沉默不语。她心中也十分想立刻出兵北境,攻打柔然部落,为江南的百姓报仇,但她也知道,大臣们说得有道理。出兵北境,风险太大,一旦失败,不仅会损失大量的兵力和财力,还可能导致北境局势失控,甚至影响到南夏的整体稳定。

    她思考片刻,缓缓开口:“瑾儿,大臣们说得有道理。出兵北境,确实不是明智之举。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,而让南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”

    “母后,那江南的百姓就白死了吗?柔然部落就这么算了吗?”慕容瑾焦急地问道。

    “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。”风染霜道,“我们可以采取其他方式,来对付柔然部落。比如,我们可以暗中联络北境的其他部落,挑拨他们与柔然部落的关系,让他们自相残杀;同时,我们可以加强北境的防御,提高秦军的战斗力,做好随时应对柔然部落入侵的准备;另外,我们可以派使者前往柔然部落,对他们施加压力,让他们交出郁久闾,赔偿江南百姓的损失。”

    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还有,我们可以利用江南瘟疫这件事,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柔然部落的卑劣行径,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,让百姓们支持朝廷对付柔然部落。这样一来,即使我们不出兵,也能让柔然部落陷入困境,不敢轻易入侵南夏。”

    慕容瑾眼中闪过一丝光芒:“母后说得对!我们可以双管齐下,既暗中联络北境的其他部落,又对柔然部落施加压力,同时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,这样一来,柔然部落肯定会吃不消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风染霜点了点头,“此事就交给你了。你要尽快派人前往北境,暗中联络其他部落,挑拨他们与柔然部落的关系;同时,加强北境的防御,提高秦军的战斗力;另外,派使者前往柔然部落,对他们施加压力,让他们交出郁久闾,赔偿损失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遵旨!”慕容瑾躬身领命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里,慕容瑾按照风染霜的计策,派人前往北境,暗中联络其他部落,挑拨他们与柔然部落的关系。同时,他下令加强北境的防御,增派兵力,提高秦军的战斗力。另外,他还派使者前往柔然部落,对他们施加压力,让他们交出郁久闾,赔偿江南百姓的损失。

    柔然部落的首领郁久闾,得知南夏的使者前来,心中十分害怕。他没想到南夏竟然如此快就查到了瘟疫的真相,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对付他。他知道,南夏的国力强盛,兵强马壮,若是南夏真的出兵攻打柔然部落,柔然部落根本无法抵挡。

    郁久闾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决定,交出郁久闾的亲信,赔偿江南百姓的损失,以此来安抚南夏的情绪,避免南夏出兵攻打柔然部落。

    然而,风染霜和慕容瑾都知道,郁久闾只是暂时妥协,他的野心并没有消失。他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,以防柔然部落再次发动进攻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年,南夏的发展越来越好。永熙新政的推行,让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;西域的通商政策,让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繁荣;北境的防御得到了加强,秦军的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;江南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。

    慕容宸也渐渐长大成人,他不仅聪慧过人,而且心怀天下,深受百姓们的喜爱。慕容瑾看着儿子越来越优秀,心中十分欣慰,便将更多的朝政交给了他处理,自己则安心辅佐儿子,同时照顾风染霜的身体。

    风染霜的身体虽然不如从前,但精神状态一直很好。她每天都会在宫中散步,看看花草,听听戏曲,或者教导孙子孙女们读书写字。她的生活平静而幸福,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
    这天,风染霜坐在坤宁宫的庭院里,看着满园的秋色,心中感慨万千。她想起了当年刚入宫时的小心翼翼,想起了与李林甫旧部的周旋,想起了平定李承泽叛乱的惊心动魄,想起了与靖王慕容恒的较量,想起了北境和西境的烽火硝烟,想起了贤妃的背叛,想起了秦将军的牺牲,想起了瑶瑶公主在北境的遭遇,想起了江南的瘟疫……

    那些曾经的伤痛和遗憾,那些曾经的艰难和险阻,都在岁月的流逝中,渐渐被抚平。她曾经用最后的假洒脱,骗了所有人,除了自己。但现在,她已经不再需要假装。她真正地拥有了幸福,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切。

    她知道,南夏的盛世,来之不易。她和慕容冷越,以及所有南夏的百姓,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而这份盛世,也将在慕容瑾和慕容宸的治理下,继续延续下去。

    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庭院里,温暖而美好。风染霜闭上双眼,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。她知道,自己的一生,没有白活。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守护了南夏的江山,守护了自己的家人,也守护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盛世。

    从此,南夏永熙盛世,国泰民安,千秋万代,永续繁华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二十四、永熙盛世的余波与新章

    永熙十二年,春和景明。京城的街道上行人如织,商铺鳞次栉比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坤宁宫的庭院里,牡丹开得正盛,姹紫嫣红,争奇斗艳。风染霜坐在廊下的梨花木椅上,手里捧着一盏温热的雨前龙井,看着不远处慕容宸和他的太子妃苏婉卿带着孩子们玩耍,眼中满是慈祥的笑意。

    秋枫站在一旁,为她添了些热水,轻声道:“娘娘,如今太子殿下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了,皇上也放心地将大部分朝政交给了他,自己则时常陪着您四处走走,安享天伦之乐。”

    风染霜笑着点头:“是啊,瑾儿也辛苦了大半辈子,如今终于可以松口气了。宸儿这孩子,没让我们失望,不仅将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,家庭也和睦美满,真是让我欣慰。”

    “娘娘说得是。”秋枫道,“太子妃苏婉卿温柔贤淑,知书达理,将太子府打理得妥妥当当,对您也十分孝顺。小皇子和小公主更是聪慧可爱,深得您的喜爱。”

    正说着,内侍总管李德全匆匆走来,神色恭敬地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和太子殿下在太和殿议事,让老奴来请您过去一趟,说是有要事相商。”

    风染霜心中一动,放下茶杯:“哦?何事如此紧急?”

    “老奴不知,只听皇上说,是关于北境通商的事情,几位大臣意见不一,想请娘娘出面拿个主意。”李德全道。

    风染霜点了点头:“走吧,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,在秋枫的搀扶下,缓缓向太和殿走去。沿途的宫娥太监纷纷躬身行礼,神色恭敬。如今的风染霜,早已是南夏无人不敬重的太皇太后,她的话,在朝堂上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。

    走进太和殿,只见慕容瑾坐在龙椅上,慕容宸站在他身边,下方站着几位大臣,神色各异。看到风染霜进来,众人纷纷躬身行礼:“参见太皇太后娘娘!”

    “免礼。”风染霜摆了摆手,走到慕容瑾身边的偏椅上坐下,“瑾儿,宸儿,何事让你们如此为难?”

    慕容瑾叹了口气:“母后,是关于北境通商的事情。北境的拓跋部落和其他几个部落,最近派来了使者,想要与我南夏进一步扩大通商范围,不仅要增加货物的种类,还要在北境设立常驻的通商据点。儿臣和宸儿觉得这是好事,既能促进北境的经济发展,又能巩固与北境部落的关系。但几位大臣却有不同意见。”

    他指了指站在最前面的兵部尚书王大人:“王大人认为,北境虽然安定了多年,但周边的游牧部落依然存在,局势复杂。扩大通商范围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,恐会导致北境的防御松懈,容易让外敌有机可乘。而且,北境的通商据点一旦设立,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和防御,会增加国家的负担。”

    王大人立刻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,太子殿下,臣以为,北境的通商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,再扩大范围,设立常驻据点,并不会给国家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,反而会带来诸多风险。游牧部落向来反复无常,若是他们利用通商据点打探我南夏的虚实,或者与其他敌对势力勾结,后果不堪设想。而且,北境的气候恶劣,物资匮乏,维持通商据点的运营成本高昂,得不偿失。”

    风染霜看向另一边的户部尚书张大人:“张大人有何看法?”

    张大人上前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,太子殿下,臣与王大人的看法不同。臣认为,扩大北境通商范围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,是利大于弊。北境的游牧部落虽然存在,但经过这些年的交往,他们与我南夏的关系已经越来越亲密,不太可能轻易与我南夏为敌。而且,扩大通商范围,设立常驻据点,能够让我南夏的商品更方便地进入北境,同时也能让北境的特产更便捷地运往中原,这对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至于王大人担心的防御问题和运营成本问题,臣认为,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解决。我们可以在通商据点配备足够的禁军,加强防御;同时,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,让通商据点实现自给自足,甚至为国家创造收益。另外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,还能增进我南夏与北境部落的文化交流,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南夏的制度和文化,从而进一步巩固北境的安定。”

    “臣附议张大人的看法!”礼部尚书李大人也上前说道,“太皇太后娘娘,皇上,太子殿下,北境是我南夏的重要屏障,与北境部落保持良好的关系,至关重要。扩大通商范围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,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。而且,这也能彰显我南夏的盛世气象,让周边的国家和部落都感受到我南夏的强大和友善。”

    几位大臣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慕容瑾和慕容宸看着他们,显得有些犹豫不决。

    风染霜沉默片刻,缓缓开口:“诸位爱卿,你们的意见都有道理。但朕认为,扩大北境通商范围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,势在必行。”

    她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殿内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。

    “首先,”风染霜道,“北境的安定,是南夏发展的基础。与北境部落保持良好的关系,不仅能让我们避免北境的战乱,还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文化。扩大通商范围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,能够让两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,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,从而进一步巩固北境的安定。其次,我南夏如今国力强盛,兵强马壮,根本不必担心北境部落的背叛。我们可以在通商据点配备足够的兵力,加强防御,同时,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,防止外敌利用通商据点进行破坏活动。”

    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至于王大人担心的运营成本问题,朕认为,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。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国家的负担,但从长远来看,通商据点能够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税收和经济收益,还能促进北境的开发和发展。而且,我们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,让民间的商户参与到通商据点的运营中来,减轻国家的负担。另外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,还能为我南夏培养一批熟悉北境情况的人才,为日后北境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。”

    风染霜的话,条理清晰,有理有据,让在场的大臣们都心服口服。王大人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,躬身道:“太皇太后娘娘英明,臣刚才考虑不周,恳请娘娘责罚。”

    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风染霜道,“王大人不必自责,你也是为了国家着想。以后议事,还需多从全局出发,权衡利弊。”

    “臣遵旨!”王大人躬身领命。

    慕容瑾看着风染霜,眼中满是敬佩:“母后,儿臣明白了。儿臣这就下令,制定扩大北境通商范围,设立常驻通商据点的详细方案,尽快推行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风染霜点了点头,“此事就交给你和宸儿了。记住,推行政策一定要循序渐进,不可操之过急。要多倾听北境部落和民间商户的意见,及时调整政策,确保通商据点能够顺利运营,真正惠及两国百姓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定当铭记母后的教诲。”慕容瑾和慕容宸同时躬身说道。

    议事结束后,大臣们纷纷退下。风染霜留在太和殿,与慕容瑾和慕容宸闲聊起来。

    “瑾儿,宸儿,最近朝堂上还有什么其他事情吗?”风染霜问道。

    慕容宸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祖母,其他事情倒是没有什么,只是,孙儿觉得,最近朝中的一些官员,似乎有些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。他们满足于当前的盛世局面,对新政的进一步推行不够积极,甚至有些抵触。”

    风染霜心中了然:“这些官员,大多是在太平盛世中成长起来的,没有经历过战乱和动荡,自然缺乏进取,精神。你们也不必太过强求,该考核的就要考核,该奖惩的就要奖惩。对于那些勤奋能干、积极推行新政的官员,要予以提拔和奖励;对于那些安于现状、阻碍新政推行的官员,要予以降职和处罚,甚至可以罢黜,以儆效尤。”

    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不过,你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。考核官员不能只看表面,还要看他们的实际政绩和百姓的口碑。奖惩要公平公正,不能偏袒任何人。这样才能让官员们心服口服,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。另外,你们可以多提拔一些有能力、有魄力的年轻官员,为官场注入新鲜血液,让朝堂保持活力。”

    “孙儿明白。”慕容宸躬身道,“孙儿会注意的。只是,有些官员的资历深厚,根基稳固,若是贸然处置,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